> 文章列表 > “幼及识故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幼及识故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幼及识故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幼及识故老”出自宋代周文璞的《呈巩睡翁》。

“幼及识故老”全诗

《呈巩睡翁》

宋代 周文璞

家本汶阳县,累世事耕蚕。

室庐既焚荡,飘零住江潭。

幼及识故老,颇闻乡里谈。

最盛阳和时,梨杏春酣酣。

岱宗富栝柏,孔林存欃檀。

乡闾鼎其中,实号玉檐檐。

去年拜睡翁,知是山堂孙。

渊流京洛旧,尺度欧梅间。

昨梦返故里,有翁作司南。

俚语驰寄之,何以镌冥顽。

《呈巩睡翁》周文璞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呈巩睡翁》是一首宋代的诗词,作者是周文璞。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的家乡汶阳县的风景和人情,展现了岁月流转中的变迁和情感回忆。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。

呈巩睡翁

家本汶阳县,累世事耕蚕。

室庐既焚荡,飘零住江潭。

幼及识故老,颇闻乡里谈。

最盛阳和时,梨杏春酣酣。

岱宗富栝柏,孔林存欃檀。

乡闾鼎其中,实号玉檐檐。

去年拜睡翁,知是山堂孙。

渊流京洛旧,尺度欧梅间。

昨梦返故里,有翁作司南。

俚语驰寄之,何以镌冥顽。

诗词的中文译文:

家族居住在汶阳县,代代以农耕和养蚕为生。

房屋已经毁于火灾,我飘泊在江边。

从小认识了许多老人,听闻了乡里的谈论。

在最美好的时节,梨树和杏树盛开得十分繁茂。

岱宗山富饶,有高大的柏树,孔林里还有芳香的檀木。

乡村的居民都自称为玉檐檐。

去年我拜访了睡翁,他知道我是山堂孙子。

历史的洪流流过京洛(指古代的首都,即今天的北京和洛阳),尺度测量欧梅(指古代的度量衡标准)相隔漫长。

昨晚我梦回故乡,有位老人作司南(指古代的官职)。

俚语流传并寄托其中,怎样铭刻下这顽强的精神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呈巩睡翁》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和人物,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。诗词以家族世代务农的生活为背景,展示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世代相传的耕耘文化。作者描述了山区的富饶和山川间的平衡,以及居民对家乡自豪的心情。然而,火灾的蔓延和作者的流浪,暗示了岁月的变迁和不可逆转的变化。最后一句诗以俚语的形式呈现,凸显了作者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和怀念。

这首诗词通过对家乡景物的描绘,以及对家族与故乡的情感纽带的表达,展现了对过去的怀旧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。它也反映了宋代诗人对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,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乡土文化的珍视。同时,诗中的火灾和流浪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,给人以深思。

总而言之,这首诗词以简洁和朴实的语言,通过描述家乡的景物和人情,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。它展现了作者对家族传统和乡土文化的珍视,同时也揭示了生活中的变迁和不可逆转的命运。这首诗词通过温情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,让人们感受到对故乡的深深眷恋,以及对坚韧精神的赞美。